东山关帝庙在关帝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07-06-13 22:54 传播 弘扬 发展 ---东山关帝庙在关帝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山西解州关帝庙、湖北当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帝庙,分别是关帝出生地、埋葬尸体、头颅的圣地,理所当然成了全国三大关帝庙。然而,小小的东山关帝庙不仅能跻身于被誉为“全国四大关帝庙”之列,而且早于当阳、洛阳两座关帝庙之前的1996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何能在全国数以万计的关帝庙中“一枝独秀”?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它在向东南沿海、台湾及海外弘扬关帝文化中担当重任,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传播地位和发展作用。 传播 海外关帝文化的“中转站”
关帝信仰发祥于中原,一千多年来关帝由人而神而圣,其信仰和崇拜由中原传到沿海。地处东南海隅的东山岛,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东山人民的忠义、忠勇和正统、尚武追求完美的国民性,以及特殊的军事地位和在这里上演的多次战争大戏,都是促进东山关帝的信仰在东山出现、传播、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史料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唐将陈元光入闽开发漳州,关帝信仰文化由中原传入闽南,宋代传入东山。关帝信仰在东山的广泛传播则是起自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其时江夏候周德兴率兵来东山建铜山城设水寨以防倭寇,为安抚官兵情绪,在东山建关公祠,“刻像祀之,以护官兵”。由此,东山人从此开始信仰和崇祀关公。至今经典精义保存最完好,香火最鼎盛,神灵最显赫。使得东山关帝庙历史地成了中原关帝文化在东南沿海传播的登峰杰作。也就说,正是东山人的正义、忠诚与爱国的情操促进了东山关帝信仰,带动了信仰的传播。东山关帝庙建庙620年来,其声名近传东南沿海、粤东,幅射台湾,远播海外,有众多海内外关帝庙宇从这里分灵挂香缔结香缘。
弘扬 台湾关帝文化的“发祥地”
东山岛与台湾岛具有十分密切的“五缘”关糸。东山关帝庙又历史地成了关帝信仰自沿海至台湾的传播发祥之地。据史载,明代沈有容入台灭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代施琅统一台湾,都与东山关帝庙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其神灵显赫,香缘之广,数百年来一直是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前沿汇流之地,东山关帝香火不断地传入台湾。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戍垦移民。据《东山县志》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郑芝龙受政府招抚,曾招有铜山(东山)五都饥民到台湾垦荒定居;清顺治18年(1661)3月22日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铜山有500多名青壮年随军入台,其后大部分定居于台湾。清代,戍守澎湖的清军中,有铜山营拨去的班兵,名额135人,3年一换班,历200年之久。有些退役兵士则留居于澎湖,移居于台湾,他们把家乡信仰崇祀关帝的习俗带到那边,从东山关帝庙分去香火,按东山关帝庙模式建庙。明嘉靖年年,铜山(明初起,东山称铜山)水寨扩建游兵营,辖台湾的淡水、澎湖、凤山。铜山民众三丁抽一参加水师到台湾服役,退伍后部份士兵留居台湾澎湖一带,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台湾。这些人把从东山关帝庙分灵的香火奉祀居留地作为保护神,如澎湖关帝庙等。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铜山人游崇功出任台湾守备,特地从铜陵武庙分灵一尊关帝神像,奉迎到诸罗县东山隅(今嘉义县)建庙崇祀,以关帝神灵慰藉追随赴台的铜山官兵等等。 商贸往来。东山港早在明清时期就是大陆与台湾通航、通商重要的天然良港,明隆庆年间,东山成为东南沿海五大水寨最大的造船厂,海外商人因东山船舶坚固廉价之故,争相订制。当时,出洋海船在东山港必须先到东山关帝庙焚香朝拜,赐给香火。于是东山关帝庙的香缘就随商船出洋奉祀于台湾和海外各地。明永历年间,东山与台湾航道畅通商贸往来频繁,泉州一商船停泊铜山港,陈姓船主来东山关帝庙进香,分灵到船中奉祀,从此这艘商船生意日上。后陈船主为感谢关帝庇佑,将船中奉祀的关帝神像送到凤山(今高雄),兴建文衡殿,尊祀关帝,成为台湾南部较早的关帝庙宇。 建筑交流。东山县康美村建筑师傅林进金之大哥林进添、叔父林保宗,早年应聘到台湾澎湖、台北等地建筑了4座关帝庙。1933年夏,林进金叔侄又应澎湖一位张姓台胞之请,3年中承建了3座关帝庙,即马公关帝庙、赤嵌关帝庙和小卷关帝庙。他们所建的关帝庙,庙宇的设计布局都与铜陵武庙相仿。其后,台北乡亲又亲往澎湖,迎请林进金到台北仿照铜陵武庙的样式建筑台北关帝庙。据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统计,全台有关帝庙宇951座,其中象宜兰礁溪协天宫、台南祀典武庙、高雄文衡殿等这些台湾最早和最有影响的关帝庙,都是在明清时期从东山关帝庙分灵挂香设立的。 总之,大陆中原的关帝信仰文化经东山关帝庙的弘扬后,通过多种途径再传播到台湾,对保卫台湾和开发台湾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台湾的诸多关帝庙宇至今都悬挂着东山先贤黄道周的关帝楹联,充分说明台湾的关帝信仰文化,仍然弘扬光大着关帝"忠"、"义"的精义,与大陆的关帝信仰文化一脉相承,炉丹共香。
发展 两岸关帝文化的“五彩桥”
关帝文化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及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桥梁和纽带,在千万台胞信徒心目中,关帝文化地位崇高,维系着他们血亲文化的根源。 随着海峡两岸气氛的缓和,台湾与大陆的关帝文化交流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大规模的态势。东山关帝庙首当其冲,更成了台湾关帝信徒到大陆谒祖朝圣的首站和热点。1990年7年,台湾宗教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炳南教授亲临东山关帝庙考察,当他看到黄道周撰写的关帝楹联真迹:“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恍然大悟地说:“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正源于此。”回到台湾后,他积极向各地关帝庙宇传播东山关帝庙在香缘关系的信息,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台湾寺庙整编委员会秘书长黄志贤先生承担追根探源的重任,多次前来东山实地考察,并于1990年8月11日在台湾圆山饭店举行“两岸同祀关帝庙宇信仰文化交流筹备会台湾代表联席会”,发布东山关帝庙与台湾关帝庙宇香缘史实,取得与会代表的共识。自此台湾各地关帝庙宇先后组团,接踵而至莅临铜陵武庙谒祖进香。自此,两地关帝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了更好地“发展关帝文化,共谋发展愿景”,东山县政府和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旅游局等,先后主办了“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至今16年来,台湾己有10万多名信徒前来这里开展文化交流,朝圣、谒祖活动。 1995年1月至7月,台湾由23个人组成的朝圣团到东山关帝庙朝圣谒祖,并派“源丰11号”渔船迎奉“关圣帝君”神像直航赴台湾参加“道教大典”,并出巡台湾各地6个月,引得台湾300万多各界人士信徒争先膜拜,轰动全岛,台湾50多家报刊、电台、电视台也争先报道。1997年1月7日,“东山关帝祖庙赴台访问团”10人赴台访问半个月,进一步增进了两岸关帝文化的交流和友谊。 综上所述,关帝信仰发祥于中原,其信仰和崇拜由中原传到沿海。东山关帝庙历史地成了关帝信仰文化在东南沿海传播的登峰杰作,又历史地成了关帝文化自沿海至台湾的传播发祥地。如今两岸关帝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关帝忠义精神的发扬光大,东山关帝庙再度站到了前沿汇流地的位置上来。现在台湾广大关帝庙众信徒追寻当年关帝信仰文化自中原而沿海而台湾的传播轨迹,由台湾而沿海而中原追源谒祖,东山关帝庙理所当然地成为首站和热点。东山与台湾关帝信仰文化是历史淀积和现实文化的共同体,其在关帝信仰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历史已经作出了充分的证实。今天其在促进两岸关帝文化交流以至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大业进程中的作用,也将由历史得到充分的肯定。
文章分类:
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