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县的老百姓逢年过节有这样一个习俗:“先祭谷公,后拜祖宗”,这是怎么回事?本报选载纪实作品《谷文昌之歌》,带您了解“双百人物”“最美奋斗者”谷文昌的感人事迹。 ——编者
一、为民造福,利在千秋!
一棵树,一棵棵树,一排排树,手挽手,肩并肩,拂动着孔雀羽毛般的绿叶,在冬日的海岛上,英姿勃勃地挺拔在风尘仆仆从省城赶来的省委书记面前。
1980年冬,项南同志出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上任不到半个月,他就慕名来到这个福建省第二大岛、中国第六大岛调研。项南同志知道福建曾有两处让老百姓叫苦不迭的水土:一在东海之滨的东山县,一在大山深处的长汀县,从明清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几百年来当局都束手无策。他也听说东山已得以妙手回春,换了人间!眼前绿荫如盖、扶摇相接伸向远方的树,想假也假不了。
他在穿林徐行中,了解到它们的生长情况,他认识它们:木麻黄。他在农贸市场看到,老百姓挑着一担担木麻黄枝叶出售。而缺柴火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是岛民们的心病,“燃料贵如金”,这么大一个海岛没有树的岁月很悠长。某渔民为了老婆坐月子能有东西烧水煮饭而划船出岛,结果船翻人亡;诸如此类,并非个案。就为了一把干柴啊!
项南同志来到海峡西岸乌礁湾畔的赤山林场,再登上林场东北角小山岗那个被绿树环抱的八角楼观森台眺望。一条条绿色防护林带,蜿蜒在曲曲弯弯的海岸线上。冬日的海风刮得好大,却被一大片树给挡住了,远处田里的麦子和青菜安然无恙。浩瀚林海的背后,是背依葱茏林带的洁白沙滩,是天然的海滨浴场,是绵延无尽的蔚蓝大海。
“第一道防线是木麻黄,第二道防线是果树林,再往里是一方方良田……”多层次防护林的介绍,让项南同志听得不时颔首:“我去过那么多海岛,也种过树,我们东山的造林模式,可真有创造性啊!”
改革开放前就曾数访欧美的项南同志都不太敢想象: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化土地,眼前竟拥有这等绿浪;岛上所有的绿叶,似乎都在迎风向着春天飞翔。面对无边的林海,怎能不让人理解绿色之于生命的意义?!而这一片醉人的色彩、这一曲雄浑的绿色交响,是因为一个人的指挥,才妙手天成、日臻美好,谱写出了海岛的传奇。
这个指挥者叫谷文昌,二十多年前的东山县委书记。听同志们讲他如何带领全县人民历尽艰辛把荒岛变成绿洲,实现当地百姓千年愿望的往事,项南同志不禁动容:“为民造福,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