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衙顶孙家“七抱三”大院回归记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21-04-27 11:59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WyUtxFGrUN4aMMLhZzjYoA ![]() 衙顶孙家“七抱三”大院回归记 陈炳文 ![]() 通知书 孙九太(后人)孙(蔡)水仙等同志,你在铜陵镇下田街房屋壹座23间,(建筑面积)1.578亩,在1950年被区公所借用。经复查,属于借用华侨公(共)房,根据省府闽政(1982)综569号文件精神,确定为你(们)的私人房产所有权。特此通知 东山县人民政府 一九八六年元月廿六日 通知念毕,刘主任口头补充:“该房屋系孙九太后裔十五房共有”。 接着,由县房地产管理处代表讲话,拥护县政府决定,并表示立即抽调专职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从快从简从省地把产权证办到每一个产权人手中; 最后,由孙家后人孙蔡水仙、孙林清渊、孙太乙代表讲话,感谢党、人民政府坚决执行党的侨房政策,归还祖遗“七抱三”房产。 台阶下,几位上了年纪的孙家媳妇喜极而泣,眼噙泪花,多年祈盼的日子终于到来。 孙家大院房产归还仪式用时不到30分钟,而孙家后人却苦苦等待了三十多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容当从头说起。 1950年5月12日,东山岛解放。县工委、县人民政府分别接管了中山纪念堂和恩波寺做为办公用房。而城关第一区区公所办公用房,按进岛前在云霄拟定的多个预案,选择暂借衙顶孙家“七抱三”大厝。 ![]() 数天后,县工委书记郭丹、县长张书田、公安局长申保成、一区区长张金川,还有找郭丹汇报工作的三区(今杏陈镇)区长王永邦(后任东山盐场管理处主任、县商业局长),在赖汉青等地方干部带引下,来到孙家“七抱三”大厝。郭丹等人把孙家大厝内内外外察看了一遍,饶有兴趣地问随行的本地干部曾亦衡:“为什么叫七抱三?” 曾亦衡是云霄青干班学员,东山解放前夕,受党派遣,化装成生意人,经常往来云东之间,对孙家大院的情况了如指掌,立即汇报:“建造‘七抱三’的主人叫孙有全,海运巨商,乳名孙九太,1819年农历九月出生。建房时,他请赣州风水先生择地,先生测算主人与九有缘,便选择本城九仙山为大院后主山,南临石筍池(今小吃城)(注1),典型的背山面水格局;先生还要求泥水师傅,大院用地限定在九亩(注2),寓意九太公家族长长久久。 “九太先后娶七房太太,后人误以为他因娶九房太太而名。孙家大厝主体构建有三进厅七廊房(即七个单元)。其中龙畔(东边)与虎畔(西边)各有三廊房,后畔(北边)有一梳妆楼长廊房。七座廊房大小不一,根据子女多或少,分给七房太太居住,各得其所。廊房之间不但有独立门户出入,而且可互通连成一个整体。日常七房子孙分散在七廊房里,各自过日子。而祀年八节,迎来送往,家族议事活动等,就聚集在中轴线上的前进、中堂、后厅三进厅堂中,大院核心区得以发挥作用。这样,东西北三面七座廊房,就像一位巨人,用两边向前伸出的臂膀,把三进厅堂紧紧抱在怀里,所以这就叫‘七抱三’,民众亦称‘七包三’。它是东山最有故事、最显赫的邸宅。” 郭丹等人频频点头。对这有亭台楼榭、假山鱼池,还有珠帘低垂的梳妆楼、宽敞明亮、姹紫嫣红的园林庭院等,郭丹等人甚是满意。回到诒穀堂大厅里,几个领导人开了个碰头会,很快统一了意见。然后,布置几个地方干部请孙家族中长者来,他有事情要向他们商量。 孙家男人都出门讨生活去了,来诒穀堂的大多是女人,她们从未见过大世面,裹着三寸金莲摇摇晃晃来到厅堂,靠近墙边站着。心里嘀咕,政府人上门来,不知有什么要事,内心未免七上八下。 为了缓和族人紧张气氛,郭丹搬来椅子,走到她们身边,笑着示意她们落座,其他干部见状也一齐行动起来,热情招呼族人坐下,场面顿时轻松很多。 “大娘大嫂,我们是共产党毛主席派来接管东山岛的。”郭丹书记南下之前在老家林县当过宣传部长,能说会道。但说的全是普通话,她们听不懂。只好由本地干部赖汉青翻译成闽南话传达:“今天,国民党反动派已被我们打垮,东山岛解放了,人民要当家做主人。现在,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办,但因一时找不到住的地方,进岛干部还分散在云霄县和古雷等候。贵府地处中心区,闹中取静,交通方便,有利备战,非常适合做为区公所。为此,来向你们暂借一部分房屋办公。我们的纪律是,向老百姓借东西要还,也一定会还,请你们相信。目前委屈了你们,请你们支持配合。” 接下去由县长张书田宣布承借房地产范围。南下之前,他曾在山西晋城、河南武陟等地当过区长、区委书记,口才是强项。今天这事儿他已事先作了安排,便如数家珍说(由赖汉青翻译成闽南话):“考虑孙家人口众多且还有公店,经研究:除东廊房三单元、后梳妆楼二分之一留给主人居住外,其余部分有:诒穀堂三进厅房、西廊房三单元、后梳妆楼二分之一、及假山鱼池、花园亭台等附属物需借给我们使用。之间互相通往门户用隔墙堵上,互不打扰。”张书田最后风趣地说:“以后我们就是近邻了!哈哈!”张县长这开怀一笑,立马拉近了与孙家人的距离,大家也不那么紧张了。长房十八世媳妇林清渊首先发言说,她昨天走亲戚到城内,沿路看到顶街的李福成大楼(后来的工商银行)、还有黄家、陈家、欧家等大厝都住满了大军(解放军),我们孙家人要听从县长的安排。十一房十六世媳妇杨彩霞、十六房十六世媳妇黄惠兰等都表示要服从政府领导。 这时,门外来一个蹒跚学步男童,哭喊着要:“妈妈”。黄惠兰见状,马上上前把自己孩子搂在怀里,孩子还是哭个不停,在一旁的王永邦见到这个孩子长得白白胖胖的,挺招人喜欢,便上前一逗,孩子不哭了,还朝王永邦一笑,这一笑,着实让王永邦爱不释手。黄惠兰有四个孩子,生活拖累比较重,见王永邦喜欢孩子,便朝王永邦打打手势,说:“你若喜欢就送给你吧!”王永邦认真地说:“一言为定!”以后这个孩子改姓王,几十年来,他尽了人子赡养父母的责任。不再赘述。 孙家后人理解政府难处,尽管他们族人中有抗日英雄孙启东,有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孙汉民(牺牲在朝鲜明文洞)等,但他们不依仗烈军属荣誉,不向政府提任何条件,识大体,顾大局,为政府分忧。 不几天功夫,就有孙世凯、孙松、孙纯、孙兰英等十多户腾房外搬。他们有的把原有店铺改成商住合用,有的兄弟合住一套等办法解决居住问题。 在住所的困难解决之后,区公所的行政职能得以全面快速运转。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完成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组织捐献飞机大炮,民主建政等工作,为下一步经济建设打下坚实政治基础。 1952年5月和1952年12月,郭丹、张书田分别奉命上调,因报到时间来得紧,走得也很急,一些不大不小事,来不及移交给下一任领导,便匆匆离开东山,比如向孙家族人借用“七抱三”的事儿。 1956年一区更名为城关镇;1958年改为城关人民公社;文革期间又更名为城关公社革委会,其办公地址仍在孙家大院内。 1956年县政府住地从恩波寺迁往西埔,恩波寺等庙产由海军接管做为军事机关用地。1974年间,海军移防云霄县礁美,其房产归还地方。笔者受县委常委兼城关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赵义委派,与另一位同志前往海军住地,代表地方政府接收恩波寺及海军自建营房的房产。 恩波寺归还地方使用,还附带取得海军营房,地方政府不赔反赚。赵义召集有关单位,传达县委研究的分配方案,即: 1.恩波寺调拨给城关人民公社使用;城关人民公社原住的孙家大院调整给城关公安派出所(后改称公安分局)办公;派出所原住的大宫(打铁街天后宫)做为社办企业场所。 2.原一粟庵、苏公祠调拨给城关广播站;海军营房预留作为组建“东山县宾馆”之用。 至此,孙家大院转给城关公安派出所入住,这一住就是十年。 时间来到1985年初夏。在时任县长廖进彩办公室里,已有侨办、统战部两位同志在低头看信件。我一进去,县长指指案桌上的几封来信说,你也轮流看看,你们都看完我们再开会研究。信件有五六封,邮票很漂亮,信封上中英文对应,是写给东山县人民政府县长的。寄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寄信人都姓孙,都同样反映一个问题,即“要求归还被借用的衙顶祖遗‘七抱三’房产”。这时我已清楚县长要我来的目的。 廖县长送走客人回来,开门见山说:“信件你们都看了,落实侨房对于保护华侨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热情,促进四化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大道理你们都懂得,不多说了。今天请你们来,就把这事交给你们仨了。有老同志(估计是赖汉青或曾亦衡)向我反映,原来是区公所急用而向孙家借用的,有借有还才对。侨办刘敬臣你牵头,统战部张福成、房管处陈炳文配合。工作中要排除左的干扰,不要怕被说‘胡汉三又回来了'。方法要同步进行:一争取在今年内先确认退还其产权归属问题;二明年上半年之前,铜陵公安分局要腾房搬出,但现在就要有所准备去向。因此,要一手调查历史过程,一手抓落实,抓兑现。我们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打白条,开空头支票。”县长转向我说:“铜陵公安分局搬往何处?目前政府没钱盖新的,你管房子的,想个办法,提几个解决方案供县政府研究决策。” 当天下午,刘敬臣主任马上进入角色。他工作务实,对我们三人进行了具体分工:他本人了解尚健在的当年当事人,上传下达,协调各方;老张配合刘主任的工作,还以法院查土改档案为主;我查房产档案资料,办理不动产产权等。但分工不分家,要互相配合。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确认了法院档案材料不曾有对孙家“七抱三”房产的没收记载;核对土改契整的房产清册,在“所有权人姓名”栏目中,清清楚楚填列“孙九太十六房公(有)”记录,这是最好的产权证据。为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衙顶孙家“七抱三”大院产权系孙有全裔孙十六房所有,解放初期区公所使用性质是向孙家后人借用行为。其房产权应归还十五房(注3)产权人所有。 在这份结论形成的基础上,才有本文开头的那份“东山县人民政府通知书”。至此,已完成决定退还产权的第一个阶段任务。 公安分局搬迁去向的三个方案,也在调查摸底中逐步形成。 大约1986年夏季的某一天,廖进彩县长、刘姜副县长在铜陵吉昌公司二楼,召开关于铜陵公安分局等有关单位房产搬迁调剂使用会议。参加会议有公安、财政、民政、铜陵镇、侨办、房管、水产公司、城关医院等。会议研究结果是:否定“将工商联和外贸公司做为铜陵公安分局新址”的方案。因这两处不是交通不便就是操作难度大,拖延时间久。权衡之下,采用“城关水产收购站方案”为上。因为后澳渔港工程基本竣工,原来的水产收购站即将被淘汰。况且水产公司财产属国有资产,便于调剂。县长当场拍板:一、公安分局在三个月内由孙家“七抱三”大院搬出,移交给产权人,有关单位做为监交人;二、公安分局迁往原水产收购站办公,其搬迁费和修缮费由县财政给予解决;三、几十年来,孙家后人识大体、顾大局,未曾向政府要过租金,在此表示谢意。现在回迁大院,给予补助搬迁及维修费五千元,在县侨办经费列支。至此,廖县长用他勤政爱民、深入基层、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体现了在归还孙家大院问题上不打白条,不开口头支票的工作作风。 会议之后,县房管处立即对孙家“七抱三”大院产权进行登记,各职能组同时启动,同步进行,以实际行动落实县政府决定。 在这期间,郭丹、张书田、申保成、张金川、赖汉青等领导,相继离退休,赋闲在家,无官一身轻,便开始写革命回忆录,把时光像拷贝一样倒片。他们回忆起在东山曾经许过的诺言:“我们的纪律是向老百姓借东西要还,也一定会还”。三十多年前借孙家大院时,那铿锵有力的话言犹在耳。时过境迁,不知现在状况怎么样?我们不能失信于民而损害到群众切身利益。郭丹老书记放心不下,决心在他有生之年,要去看个明白,信守自己的诺言,尽己之责,不留人生遗憾,故地重游便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1986年底,郭丹不顾年事已高,说服家人的阻拦,从太原飞往福州,与他昔日的老搭档申保成汇合(当年的县长张书田已于1984年4月逝世),他要来东山兑现当年诺言,否则,余生难以释怀。 在东山,县政协副主席张和茂接待了老书记郭丹,向他汇报孙家大院已按政策落实归还孙九太后人了,郭丹只点点头,略有所思地说声:“好”,似乎心存疑虑,他要眼见为实。 第二天,东山二中李德纬老师应通知而来,郭丹亲切接见了他。李德纬是东山解放前夕云霄青干班学员,文化程度高,讲得一口流利英语,解放初期经常为北方来的领导干部担任东山方言翻译,很受郭丹器重,所以对他印象深刻。李曾因冤假错案被解除公职,平反后,李德纬重回教育队伍,在东山二中当英语教师。 在路上,郭丹向李德纬老师说,我这次来东山主要任务是来向县领导作证,孙家大院是我当年经手向他们借的,我们不能食言,应该践诺退还人家。 当天下午,在李德纬老师陪同下,郭老、申保成等来到孙家大院,他们在大院门前伫立良久,然后从龙门进,经东廊房进诒穀堂。在诒毂堂前庭石座椅上,稍息片刻。看到油漆工人在为大门上漆,到了装修的后期,明白大院确已退还。他经西廊房,从虎门出来。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郭丹见不到当年孙家那些小脚媳妇,但是他见到“七抱三”大院已物归原主,张副主席向他汇报的话得到证实,他释怀了。 1986年7月6日,《福建侨乡报》在头版头条新闻刊登东山县人民政府归还菲律宾华侨孙启东(孙有全裔孙)祖遗房地产的报导。 与此同时,东山县房屋产权登记发证机关——东山县房地产管理处,在孙家诒毂堂大厅中,代表东山县人民政府,对从各地赶来的孙家子孙后人,在伴随着鞭炮声响起时候,把15宗产权证发到每个产权人手中。至此,衙顶孙家“七抱三”大院归还工作划上圆满句号。 此后,孙家族人对经历一百多年风霜的“七抱三”大院鸠资进行了修缮、装修,南洋、台湾、本地族亲纷纷解囊资助。如今,诒榖堂已挂牌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东山歌册传习所”。经常在此举办祭拜、诵读家训、非遗传承、民俗节庆、影视拍摄等活动。作为新时期弘扬传统美德的处所,孙家大院重新展现出它的风釆与魅力。 ![]() 注:1.原规划设计“南临石筍池”。据说,因前座许家族人婉言谢绝孙家重金补偿,故未能付诸实施。 2.原规划用地面积九亩,但因前后民房拆迁未能达成协议,所以实际面积比原定面积少。 3.孙有全有16个儿子,因第6个儿子早逝,其房产分额由亲房嗣子继承,故以15房计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