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东山人为什么要“拜姥婆”,她是谁? 二维码
发表时间:2017-08-28 18:10来源:《东山文史资料》第19、20合辑网址:http://note.youdao.com/share/mobilePreview.html?id=8c0dcecf64f573875ad5cc147adeee1d&type=note&fid=WEB48ca42ce39fb4617993b6d8ba0d6768f 每年的七月初七,是闽浙台两岸人民遵循千年风俗,举行“拜老婆、磕床道”盎然有趣活动的日子。这一天中午,长辈们要在妇女产房的床上,放着十二个用红纸扎着的竹圈,当中置一香炉,周围摆着荤素供品和枝叶茂盛的石榴与发粿,然后焚香向天空朝拜,邀请“老婆妈”驾临进房奉祀。随之,召唤儿女孙媳、“给契”童孩,一齐跪在床前“拜老婆妈,磕床道”,祈求子孙好生好养,健康成长。最后,烧圣衣、寿钱、金银纸。仪式完毕后,还得喝一杯温开水,表示饮了“老婆妈”的奶汁长大。 回忆这童年有趣的生活,感觉到津津有味,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拜老婆妈?她是谁?或者是造神需要而凭空捏造的还是却有其人其事?通过广征博采,稽古证今,才解其谜:在福建省东山岛陈城镇上有座孤峰突傲、群峦层拥的大帽山,山之南麓,走马溪畔,有一座历史悠久、神灵显赫的七圣夫人庙,亦称临水宫,庙里奉祀的是七尊“老婆妈”神祇。 原来,南唐时期,福建浙江一带,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尤其缺医缺药,造成产妇婴孩死亡增多。出现“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景,广袤之地,难觅一村。当时,在闽北、浙南却出现以陈靖姑为首的一群女巫医,她们以拯救黎民、施展医术、护产救婴、除孽治妖为已任,做了大量济民救世的工作。根据《闽都别记》叙述,这些女巫医是: 陈靖姑夫人,福建罗源下渡人,生丁唐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十五日。出生时香溢产房,祥光闪射,二岁能读观音经,七岁入私塾,聪颖超人,十三岁承父拇之命与刘杞订亲,嫁时拒不出阁,奔赴闾山学法,尽得许真人法术。三年后,学成归学,完成婚事,才随夫上任所,协助审判难案,抑暴安民,且仗艺除妖,施医济约,护产救婴,解榕城之围,成为闽浙驰名的女神医。在此过程,靖姑先后与江、李、蔡、张、林、陈等结成金兰姐妹,共同辅国救民,对安定战事频繁的后唐社会起着很大作用。不幸的是,她廿四岁时,身怀六甲,挺身为民祈雨遭受暗算归天。闽王悯念,追封为崇福昭惠临水夫人。之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帝王屡有加封,其最高尊号为“顺天圣母”。民感其德,塑像奉祀。 江山育夫人,南京平江府江家村人。《闽都别记》说她乃旗山虎所生,交西河江氏抚养,因自幼未得正人教导,有虎性,常作少女,引拽少年人,拉至山边杀掉。一大,遇靖姑,遂被降服,并发誓今后再有残害生炙,愿入地狱受严刑。靖姑仁慈宽恕,解其法绳,并赠送她《间山正法》的法具,令其仍回西河江家苦修法术道行,今后若有召唤,即要来听令差遣,共同护法救民于是经过勤学苦练,武艺高强,屡立奇功,深受闽王嘉奖,敕赐为护国二品夫人,雕像奉祀。 张九娘夫人,信州府龙虎山脚人。原系乡绅张忱之女,早年随父任东都州刺史。因朝野多事,张枕辞官回乡。九娘十七岁,内慧外秀,好读周易,心欲研读“大衍之数”,但缺人指点,怅怅于怀。斯时,随父回乡途中,夜宿客店,忽有一老妪来谒,赠送《河洛神数》一书,指授秘奥,而后不受酬谢而去。九娘得此指授,回乡后遂在香房桌上,以可粒排八卦之“九宫大衍数”。一天,福州白塔寺铁头僧前来破坏,换以纸剪牛犬破卦,无效,被夹在易经中;再剪猛兽拽走九娘父母兄弟。九娘呼救刘杞巡检衙中,得靖姑救助,方全家脱险。由此,与靖姑结成金兰,在衙中共研《闾山正法》。忠心报国安民,闽王褒奖,敕封为一等恭人,诏颁闽浙一带,塑像奉祀。 林三姑夫人,泉州府戴云山人,《闽都别记》说三姑是古田县临海一带人,其父姓李,邑中儒生。时海口有一孽蛟,出没食人,三姑幼弟被噬,记仇在心,十六岁投奔靖姑门下学法,靖姑喜而纳之,隧与张九妹结成金兰三姐妹。靖姑先教斩蚊之术,后学别法。未几, 三姑斩蚊之术已学精到, 即去海口拎蚊,斩之,且分其肉送与被害之家,烹啖以消恨,又恐余孽未尽,设一沉沙法网,海口有余孽,尽入法网而死。布置妥善,乃回古田,依靠靖姑,她与九娘终生不嫁,将临水洞加以修整,法堂静肃,妆楼雅洁, 三姐妹朝夕谈经学法。闽王敕封为一品宜人。 陈五妹恭人,浙江临安(今杭州)仁和太清村人。先世乃临安城中望族,后五代时,奸佞弄权,纪纲不振,藩镇割据,朝野紊乱。为避祸害,其父辞官回乡隐居,但五妹怀有异志,及笄,遂南下福建古田与靖姑学习《闾山正法》和医方妙术。三年后,造诣颇深,靖姑令其下山救世济民。于是她在临安、平江一带,设坛护法除妖,开药馆施医济药,尤其妇婴病症,经她切脉诊断,皆能妙手回春。因此,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女神医,深受杭州、平江府民众爱戴。闽王敕封为一品宜人,雕像敬祀。 蔡月春恭人,浙江临安府(今杭州)钱塘孤山人,世巫医。她在少年时, 闻靖姑护法施医,深有造指,隧拜别父母,乔装打扮,涉水越山,前来福建古田临水宫请靖姑授予《闾山正法》与救婴护产医术。靖姑察其求学心切,收留于宫中与众姐妹共同学法习医,切磋磨砺,胼手胝足,取得显著成果。于是, 拜别靖姑与众姐妹. 回孤山设闾山法坛,除妖仰魔,施医护婴。一时名振遐迩。后因除妖遭受暗算而捐躯。闽玉感其德,敕赐一品恭人,民塑其像,配祀靖姑座下,千古朝拜。 李玉枝恭人,浙江平阳府红光渡丽川人,幼时随父母在红光渡摆渡,目睹南塘战乱连连,饿殍遍野,婴儿常常被丢弃江中,她心存恻隐,一一加以收埋,发愿若得护产救婴之术,则施医布道,救民水火。于是从浙江南下来临水宫请求靖姑收纳,传授医术道法。靖姑观察其学医心切,态度诚恳,隧授予救婴护产之医术。学成后,玉枝就在闽浙边境农村行医济药, 救死扶伤,深受民众爱戴。闽王感其德行高尚,敕封一品恭人。闽浙人民亦造神像崇祀。 我国祀神原则是 "天人并尊"、"人与自然、人与神浑然浑然一体”。《国语·鲁语》亦说:“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则祀之,以劳于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根据这一原则,陈靖姑等七位女神医有救民于水火、救婴护产的功绩,自然应排在祀神行列。尤其特殊的是她们在阳神祀列中,被允许奉祀在妇女产房中,称为奶奶或老婆妈神祗。福建的闽西、闽北、闽东地区的人民根据信仰程度对陈靖姑奶奶等神神祗有所选择,有的崇祀陈、林、张三位女神医而建三奶庙;有的崇祀陈、林、李、张、江五姐妹,建五奶夫人庙;唯有漳南东山岛上陈城建庙崇祀的是陈靖姑为首的江、李、蔡、林、张、陈等七尊神祗(其中三位是浙江的女神医) 。在历史上成为闽浙女神医的大组合,这究竟是什么缘故,七圣夫人的信仰何以能在东南海角建庙,而后传播台呢? 宋史载:德佑二年 (1276 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消灭辽金,统一蒙古之后,就大举南下,占据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再派大将伯颜攻临安(今杭州) 。南宋大臣陆秀夫奉益王赵昰、卫王赵昺退到温州。派遣张世杰召陈宜中回朝理政。这时,宜中因母亲亡故,丁忧在家,难于从命。张世杰劝说他“以国为重”,并强行将杨太夫人的灵枢扶上战船,与宜中一起同入闽中(今泉州),立益王为帝,再拜宜中为左丞相。在扶灵柩上战船时,宜中亦将其母奉祀在府中的七圣夫人神像一起搬上战船,日夜焚香朝拜。 同年十一月元兵攻入建宁府,陈宜中、张世杰扶卫王、杨太妃泊舟于泉州港。不久,泉州的市舶司蒲寿庚不受节制,举兵反叛,"怒杀诸宗室及土大夫与淮兵在泉者。宜中等乃奉景炎帝趋潮州"。在这烽火熊熊的二年中,陈宜中居无定所,只好漂泊于闽南、粤东海面。他看到东山岛上的大帽山气势雄伟,港湾弯曲,山之南麓有穿山岭,湖下风静浪平,是泊舟避风澳口;山之西南,隔穿山岭是走马溪,溪流淙淙,清冽甘甜,是船舶供水之源,且沿大帽山蜿蜒人海,与粤东的南澳岛仅一苇之遥,地理形势有利泊舟备战。 景炎二年十一月“元将刘深袭井澳,帝奔谢女峡,复入海,至七星洋,欲往占城不果"。陈宜中在井澳兵败,退回大帽山,遂择地凤山坡筑坟葬母(现墓穴尚存),然后遣子陈元朴守墓,建七圣夫人庙(临水宫)于走马溪畔,祀其母杨太夫人从浙江家乡带来的七圣夫人,并将船上的四面佛石刻安座于白岭上,以祈护港佑民,衍传子孙。 随着星移斗转,朝代更迭,七圣夫人的信仰文化逐渐传播,东山岛上的铜山水寨也建起七妈坛(今废),马銮、张家等村先后建有七圣夫人庙(现存),同祀七圣夫人。 杏陈镇张家村“七圣夫人庙” 康美镇马銮村“圣妈庙”(七圣夫人庙) (采编不易,录入辛苦,转载请注明网站来源。 编辑:@奇峰) 节选自陈汉波《闽浙台神缘情结——东山陈城镇七圣夫人庙考》
文章分类:
东山史话
|